【广州日报】十鸣九聋?没根据!

2014-09-15

       中医和西医专家都认为耳鸣没有特效药并提醒勿需有“久鸣必聋”的担忧

  耳畔虫鸣无停歇,独入深山闻泉声。听起来,这是很美的意境,但如果让自己日夜深陷其中,耳根不得一刻清静,恐怕很多人都会像耳鸣病人一样变得烦躁不安。调查显示,在正常人群中,每十人就有一人曾出现过不同程度的耳鸣,而每十个病人里,就有一人的工作和生活受到病情的严重影响。痛苦往往来自寂静的夜晚,无休止的耳鸣令人难以入睡,苦不堪言。

  同样是耳鸣,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有何不同?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医和西医专家,让我们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中医怎么说?

  保证作息规律睡眠充足

  身体走出失调状态,耳鸣这一“警报声”也会逐渐缓和甚至消失

  

  中医认为耳朵与其他脏腑经络有着广泛的联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失调皆可致耳鸣。耳鸣其实是身体失调的“警报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教授刘蓬认为,如果患者能读懂这一“警报声”,并及早调整身心状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但耳鸣可望逐渐缓解甚至消失,还有助身心重获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讲未必不是件好事。

  西医怎么说?

  缓解耳鸣要“欺骗”大脑

  掩蔽器、习服疗法可降低听觉中枢对耳鸣的敏感度

  

  耳科医生坦言,许多病人都会问“耳鸣何时能消失?”实际上,对绝大多数病人而言,耳鸣很难消失,但可以通过一些医学辅助手段予以掩饰、屏蔽,甚至用“欺骗”大脑的方式来钝化人体对耳鸣的反应。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接受耳鸣的存在,与其和谐相处。

  解读:耳鸣是身体失调的“警报声” 越早读懂越好

  出现耳鸣症状,不少人最直观反应是:我为什么会耳鸣?我耳朵到底出什么问题了?

  “说实话,耳鸣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但发病机理至今不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刘蓬教授介绍说,目前关于耳鸣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界有多种假说,如耳蜗主动或被动机制学说、听神经自发放电学说,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还有耳鸣神经生理学模型说以及外周或中枢听觉系统重组说等。但在耳鸣真正的发病机理揭示以前,所有的假说都只是一种推测。

  “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耳鸣不一定提示耳朵出问题,它更可能是一个人身体失调发出的‘警报’。”刘蓬解释称,中医认为耳朵与其他脏腑经络有着广泛的联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气血失调皆可致耳鸣。特别是长期失眠或因各种原因熬夜、睡眠不足的人群,身体在夜里未能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和修复,时长日久往往容易导致不同程度的紊乱、失调。这种失调的身体状态通过耳朵这个系统发出“警报”,就产生了耳鸣。如果能读懂这一“警报声”,并及早调整身心状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但耳鸣可望逐渐缓解甚至消失,还有助于身心重获平衡,从这个角度来讲未必不是件好事。

  误区:十鸣九聋、久鸣必聋?并无临床流行病学证据!

  方先生出现耳鸣症状已有一段时间,但检查耳朵并无器质性病变。他吃过一些营养神经、扩充血管的药物,也做过高压氧治疗、声音掩蔽治疗,但一直没有明显的好转。很多像他这样耳鸣已持续了一段时间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甚至因担心听力会否逐渐受损而忧心忡忡。特别是当他查到一些专业的医疗文献,有作者称80%或90%以上的耳鸣患者可以找到听力损失的证据,80%或90%以上的耳聋患者可以出现耳鸣。这些结论更加重了他的担忧。

  十鸣九聋、久鸣必聋,事实果真如此吗?“这一论断并无临床流行病学的证据,但却是许多耳鸣患者产生莫名恐惧的原因之一。”刘蓬指出,在众口一词的误区中,耳鸣与耳聋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迄今几乎所有国内文献均认为耳鸣与耳聋大致可以看成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听觉系统某一部分产生损伤后所表现出来的两个症状。但据他10多年来对2000多例耳鸣患者的认真观察,发现现有的文献对耳鸣的认识有很多是极为片面的。

  2008年6月~2009年1月间,刘蓬和他的同事曾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鸣专科门诊以耳鸣为第一主诉的262名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进行过临床调查,结果发现,耳鸣与听力损失相关的患者仅占1/4左右(27.5%)。在配合调查的262名耳鸣患者中,有四分之一左右(28.2%)的耳鸣患者纯音听力正常。而在这些正常听力的耳鸣患者中,将近一半(48.7%)的患者病程超过1年,最长者达到16年。

  “也就是说,耳鸣与听力损失并非总是相伴相随,‘十鸣九聋’的说法并不靠谱。”刘蓬认为,特别是查无器质性病变、又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的耳鸣患者,更不能简单地将耳鸣等同于耳聋的先兆。

  治疗:中药加上饮食作息调整 帮助调动自身康复能力

  “并非所有的耳鸣都需要治疗。”刘蓬说,比如一些身体内部血管搏动、血液流动等发出的微弱声音,在隔音室待半个小时或是在安静的深夜里可能耳边会有“嗡嗡”声来扰,但白天在一般环境下由于有环境噪声的掩蔽,可能没感觉,也无任何不适,类似的生理性的耳鸣以及一过性、持续不到5分钟的耳鸣可以不用特别处理。但对于经常出现、每次持续5分钟以上的耳鸣,特别伴有头昏、耳堵胀等不适感时则应予以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在治疗上,无论中医西医,对耳鸣都没有特效药。“但任何一种病都跟长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刘蓬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发现,不少耳鸣患者并不存在耳朵的器质性病变,但超过一半的耳鸣患者长期熬夜或是失眠,存在明显的睡眠不足和身体失调。所以,中医的治疗思路是通过中药、针灸、饮食调理和生活作息调整来调动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使身体逐渐走出失调的状态,耳鸣这一“警报声”也因此得以逐渐缓和甚至消失。

  不过,康复的程度和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也许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因此,刘蓬特别提醒耳鸣患者应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一旦出现耳鸣不要过度紧张,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培养规律的生活作息、饮食有节,特别要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培养一些兴趣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分散自己对耳鸣的过度关注。

  解读:耳鸣往往提示耳神经末梢已经受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刘敏副主任医师表示,日常接诊的耳鸣病人有三分之二是想要向医生弄清楚三件事:“耳鸣是颅内肿瘤在‘拉警报’吗?”“鸣久是否必聋?”“耳鸣与‘煲电话粥’有关吗?”

  耳鸣往往提示耳神经末梢已经受损。部分颅内肿瘤患者的确会有耳鸣的表现,但大多数情况下,持续性耳鸣出现在突发性耳聋的急性期。当耳鸣“警报”响起时,人们要警惕听力下降的风险。“人的听力是有储备的。如果听力受损没有达到中重度,我们往往感觉不到‘听不清’。”刘敏说,有些人对耳鸣不够敏感,没有及时进行干预,导致高频听力“悄悄”下降,等到累积到一定程度,病人意识到问题,听力损失已难以挽回。

  刘敏指出,预防耳鸣和预防听力受损紧密相连。目前,生活中伤耳因素比比皆是。国内工作场所噪音防护的意识不够到位,导致职业性耳聋高发,而现代生活方式造成的听力受损病例也是层出不穷,且呈年轻化趋势。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国人从小习惯塞耳机听音乐、聊电话。“使用塞入式耳机的人如果听音时间长、音量大,会对听觉细胞造成渐进式损害。”刘敏说,这会增加耳鸣和耳聋的发生率。

  声音干预:用美好的声音压倒“蝉鸣”般的耳鸣

  耳鸣对生活的影响因人而异。越是在安静环境下工作的人,对耳鸣的反应越灵敏,越难以忍受耳鸣。而在背景音嘈杂的环境中工作的体力劳动者,平时“大嗓门”的人,对耳鸣的反应则迟钝一些,困扰也相对少点。

  刘敏指出,突发性耳聋病人接受治疗后,如果耳畔“蝉鸣”长时间难以消退,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可向医生寻求帮助。轻度耳鸣对病人的影响主要是夜间睡眠质量差,医生会对病人进行“话疗”,减轻病人对耳鸣的过度忧虑,辅以助眠药物。中重度耳鸣病人则需要进行“声音干预”。夜晚入睡前可播放助眠音乐。以中山一院为例,常用的声音有64种,主要模仿流水、风声、轻柔虫鸣等来自自然界的美好声音,用以压倒吵人的“蝉鸣”声,有助于病人放松精神。刘敏介绍,根据病人的反馈,流水和虫鸣混音的干预效果更好。

  掩蔽疗法:把耳鸣藏在背景音中“欺骗”大脑

  “掩蔽疗法”则更具有针对性。简而言之,就是用与耳鸣音调相匹配的背景音来“欺骗”大脑,让耳鸣显得不那么显眼烦人。首先要找出与病人耳鸣音调相似的自然界声音。刘敏指出,耳鸣声音因人而异,最常见的多为近似蝉鸣、蜂鸣、风声等声音。“耳鸣音之所以折磨人,在于其单调重复性。”刘敏说,背景音有一定变化,分贝稍高于耳鸣音,耳鸣音隐藏在其中,听起来就不会那么折磨耳朵。

  病人接受治疗时需要随身佩戴掩蔽器。它就像一个塞入式耳机,内置不同的自然声,由电脑调控分贝和声调。病人每次治疗15分钟,分三个疗程。进口掩蔽器一只售价两万元,而即将上市的国产掩蔽器定价为数千元,有望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习服疗法:久闻不觉其臭,久听不觉其鸣

  “习服疗法”则另辟蹊径,依据“久闻不觉其臭,久听不觉其鸣”的原理,让大脑对耳鸣音的存在习以为常。通常要和“掩蔽疗法”搭配进行,先以“掩蔽疗法”播放与耳鸣音相似的背景音,音量较高,此时大脑能够从背景音里识别出耳鸣音。然后将两者响度调成一致,让听觉中枢产生错觉,令情绪中枢不再对耳鸣音产生强烈不适。“习服疗法”贵在坚持,中重度病人需要坚持两到三个月,治疗期间特别需要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鼓励。

  对于重度慢性耳鸣,则可以考虑佩戴助听器。“有些急性期耳鸣还有可逆的可能,例如感冒引发的分泌性中耳炎,积极治疗后,耳鸣几天,随着免疫力提高,症状能好转。”刘敏说,慢性耳鸣一般无法好转,病人应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尽量减少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慢性耳鸣病人也可以考虑用中医的方法调理身体,扶正固本,免疫力提高有助于减少不适感。

  长期忍受耳鸣的折磨容易令人陷入焦虑、抑郁情绪,而这又会让病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耳鸣上,对其反应更加“灵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刘敏建议,病人应该首先打开心门,鼓励自己乐观看待病情,多把注意力放到工作和外部世界,而不是整天忧心忡忡,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疾病上。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医院刘敏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刘蓬教授

  文/记者任珊珊、翁淑贤  通讯员李绍斌、彭福祥、方宁、张秋霞

       原文: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4-09/14/content_2748280.htm